(三)主体转型:市场化经营能力成核心门槛
平台转型进入 “实质落地期”,市场化属性成为融资准入的关键标尺:
二、核心驱动逻辑:融资改善的三大支撑力
(一)政策端:化债工具箱持续扩容
顶层设计与地方落地形成政策合力,构建 “精准拆弹” 的政策体系:
特殊债券发力:1-9 月全国累计发行置换隐债专项债 1.99 万亿元、特殊新增专项债 1.20 万亿元,9 月单月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 2349.6 亿元,环比增长 10.4%,北京、上海等 6 省市将 400 亿元新增专项债用于政府投资基金;
高层定调加压:央行行长潘功胜在 10 月国务院金融工作会议上披露,截至 9 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及存量经营性债务较 2023 年 3 月末分别下降 71% 与 62%,两年半压降超七成平台,隐性债务化解取得决定性进展;
区域一揽子方案:贵州 “整体打包债务重组”、天津 “银团贷款置换” 等区域化债模式落地,政策工具从 “普适性” 向 “个性化” 升级,重点区域化债资金到位率超 85%。
(二)资金端:机构配置需求显著回暖
风险偏好修复驱动资金向优质城投债集中,形成 “供需两旺” 的格局:
(三)基本面:财政与产业双轮造血
部分区域通过 “财政节流 + 产业开源” 改善偿债能力,为融资修复奠定基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