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浙江舟山提前一年半实现隐债清零,当财政部披露超六成融资平台完成退出,当民生证券预测 2029 年多数城投实现市场化转型 —— 这些信号在吴老师深耕 20 年的宏观与产业联动体系中,正勾勒出 “城投转型加速、股市结构性分化” 的投资图景。作为股票合作服务的核心研判方向,吴老师团队结合化债政策、转型案例与资金流向,从历史演进、转型逻辑、策略适配三维度解码投资主线,为合作客户捕捉城投改革中的超额收益机会。
一、历史纵深:城投企业的起源与三阶段演进
(一)起源本质:分税制改革催生的融资载体(1994-2008)
1994 年分税制改革重塑央地财政关系,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从 78% 骤降至 44%,但城市基建责任未相应调整,城投企业应运而生。1998 年《预算法》明确禁止地方政府直接举债,进一步奠定城投 “政府信用背书 + 市场化融资” 的核心属性。吴老师团队梳理发现,这一阶段城投企业呈现三大特征:
“城投的诞生是特殊财政体制下的必然选择,其基因里既有政府信用的‘安全垫’,也埋下了政企不分的隐患。” 吴老师在城投专题策略会上强调,这一阶段尚无明确投资价值,仅少数长三角城投通过土地增值实现隐性收益。
(二)扩张期:四万亿刺激下的规模爆发(2009-2019)
2009 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后,城投企业进入黄金扩张期。吴老师团队测算,2009-2019 年城投债发行规模从 1900 亿元飙升至 4.2 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速 35%,全国城投平台数量突破 1.2 万家。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:
股市映射方面,2012-2019 年基建产业链受益于城投扩张,三一重工、海螺水泥等标的年化收益超 20%。吴老师指出:“这一阶段的投资逻辑是‘政策放水 - 基建扩张 - 业绩兑现’的简单传导,核心是把握专项债发行节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