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丰石资讯】中国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 22 项,标志着废旧动力电池 “从回收、拆解到再生利用” 的全链条规范体系正式成型。这一政策突破犹如打开 “城市矿产” 的价值闸门 ——2025 年国内退役动力电池将突破 150 万吨,按当前金属价格测算,回收市场规模将达 800 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 4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格林美、中伟股份等龙头标的近期获融资客净买入合计超 12 亿元,长虹能源等企业控股股东增持金额达 1 亿元,政策红利与资金信号形成强烈共振。
深耕周期品投资 22 年的 “股票合作老吴”(吴老师)指出:“22 项国标绝非简单的行业规范,而是‘供给侧提质 + 需求侧放量’的周期启动信号。” 其独创的 “政策敏感度 - 资源掌控力 - 资金关注度” 三维筛选体系已锁定 5 家核心标的,配套的全流程合作服务更能破解普通投资者 “政策解读滞后、标的分化难辨、风控缺失” 等痛点,助力把握这一轮千亿级赛道机遇。
一、22 项国标落地:“城市矿产” 价值重估的核心引擎
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此前长期受制于标准缺失,存在 “回收无序、再生低效、环保隐患” 等痛点。22 项国家标准的密集发布,从根本上解决了行业发展的制度瓶颈,推动废旧电池从 “环保负担” 向 “价值矿产” 转型,其核心影响体现在三大维度:
(一)标准全覆盖:打通回收利用全链条堵点
22 项国标构建了 “从源头到终端” 的全流程规范体系,重点突破三大关键环节:
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数据显示,标准实施后,正规回收企业处理量占比从 45% 跃升至 70%,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。
(二)需求爆发:新能源汽车 “退役潮” 撞上储能新需求
政策规范激活了双重需求引擎,推动回收市场进入爆发期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