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老师团队测算案例
以北方华创为例,2025 年其半导体设备营收中,零部件采购成本占比 58%,其中进口零部件占比 60%(即总营收的 34.8%)。若通过 6 个月窗口期完成 “精密导轨、伺服电机” 的自主化,进口零部件占比可降至 50%,采购成本下降 12%,对应 2026 年净利润增加 2.3 亿元,占 2025 年净利润的 18%—— 这部分利润增长不受关税政策影响,是纯粹的 “自主化红利”。
(二)主线 2:汽车芯片 “非美海外市场拓展”—— 避开美国博弈,打开新空间
美国是国内汽车芯片企业(如兆易创新、紫光国微)的重要市场,但也是 “政策风险最高” 的市场。关税推迟期间,聪明的企业已开始 “战略转向”:加大对东南亚、欧洲的出口,这些地区的汽车产能扩张快(如越南 VinFast、德国大众电动化转型),且政策风险低。
核心逻辑与验证指标
风险提示与应对
需警惕 “海外市场认证周期长” 的风险 —— 汽车芯片进入海外车企供应链通常需要 12-18 个月,投资者需跟踪 “样品验证进度” 而非 “意向合作”。如吴老师团队近期调研发现,某功率半导体企业虽与欧洲某车企签订 “合作意向书”,但样品验证需至 2026 年 Q4 完成,短期无法贡献业绩,这类标的需避免追高。
(三)主线 3:半导体材料 “晶圆厂验证加速”—— 国产替代从 “实验室” 走向 “量产”
半导体材料(如光刻胶、电子特气)的国产替代,卡在 “客户验证” 环节 —— 国内晶圆厂对国产材料的 “量产使用” 仍持谨慎态度,担心影响良率。关税推迟期间,海外材料供应商(如日本信越化学)的竞争压力暂时减小,国内材料企业可趁此机会,在国内晶圆厂完成更多 “小批量量产验证”,为后续大规模替代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