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症结:未建立 “政策支持力度 + 转型进度 + 盈利改善幅度” 的评估框架,将行业属性与企业个体发展混为一谈。
(二)壁垒 2:标的甄别失焦,错把 “跟风” 当 “龙头”
“老经济” 板块内部分化严重,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实现估值重估。吴老师调研发现,某地方基建企业跟风发布并购公告,但缺乏核心项目储备,股价短期上涨 20% 后因业绩不达标暴跌 50%;某钢铁企业宣称 “绿色转型”,但环保投入占比不足 3%,沦为概念炒作。
核心症结:无法验证 “政策受益度(专项债中标金额≥50 亿元)、转型投入(研发占比≥2%)、盈利质量(经营性现金流 / 营收≥15%)” 三大核心指标,易被短期股价波动迷惑。
(三)壁垒 3:时机把握不准,陷入 “追涨杀跌” 循环
“老经济” 的估值修复具有阶段性特征,普通投资者常因节奏误判导致亏损。吴老师举例:某投资者在基建板块涨幅 40% 后追入,恰逢短期回调 15%,恐慌割肉离场;另一投资者在能源板块估值修复初期因耐心不足卖出,错失后续 30% 涨幅。
核心症结:不理解 “政策预热期布局、盈利验证期加仓、估值兑现期止盈” 的节奏逻辑,盲目参照短期涨幅决策。
三、破局之策:吴老师 “老经济” 定制化合作体系
针对中国资产重估背景下 “老经济” 的投资特征与痛点,吴老师升级 “周期价值捕捉服务”,通过 “标的精选 + 时机把控 + 动态管理” 三大模块,助力投资者把握机遇。
(一)第一步:三维定位,锁定适配策略
风险偏好适配
投资周期匹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