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 AI 眼镜支持 “语音 + 手势 + 眼动” 三模态交互 —— 通过眼球追踪技术实现 “视线聚焦选单”,手势识别精度达 95%,语音唤醒响应时间 0.5 秒;百度则重点优化办公场景交互,支持 “语音指令生成 PPT、实时识别手写笔记”,交互效率较传统 AI 眼镜提升 3 倍。多模态交互依赖高精度传感器与算法,直接拉动光学传感器、MEMS 器件需求。
阿里聚焦 “日常消费场景”,支持 “AR 导航、线下商户 AI 导购、实时比价”,已接入支付宝生态,可直接通过眼镜完成支付;百度则主攻 “办公 + 教育场景”,内置 “会议纪要自动生成、多语言实时翻译、教材 AR 解读” 功能,已与新东方、钉钉达成合作。场景的多元化落地,使 AI 眼镜从 “小众玩具” 变为 “生产力工具”,打开出货量空间。
(二)行业意义:引爆消费级 AI 硬件市场
阿里百度的入场,为 AI 眼镜行业带来三大关键改变,推动行业进入 “爆发期”:
两款新品售价均低于 2000 元,较此前行业主流产品(3000-5000 元)下降 40% 以上,进入消费电子 “大众接受价位带”。IDC 测算,当消费级 AI 硬件价格低于 2000 元时,渗透率将从 1% 快速提升至 5%,对应年出货量突破 1000 万台。
阿里接入支付宝、高德地图、淘宝等生态资源,百度则打通钉钉、文心一言、百度翻译等应用,解决了此前 AI 眼镜 “应用少、体验差” 的核心痛点。截至 2025 年 10 月,阿里百度 AI 眼镜生态已接入应用超 500 款,较行业平均水平(100 款)提升 4 倍。
阿里百度通过 “大规模订单 + 供应链整合”,推动核心部件成本下降 —— 例如光学镜片成本较 2024 年下降 25%,传感器成本下降 18%,使产品在低价下仍能保持 15% 以上的毛利率,为产业链公司带来规模效应。
二、AI 眼镜产业链拆解:四大环节的受益逻辑与核心标的
AI 眼镜产业链涵盖 “上游核心元器件、中游制造组装、下游应用生态、配套服务” 四大环节,各环节受益于 AI 眼镜放量的逻辑不同,核心标的也具备差异化竞争力。
(一)上游核心元器件:技术壁垒最高,受益确定性最强
核心元器件是 AI 眼镜的 “硬件基石”,占产品成本的 60% 以上,涵盖 “光学镜片、AI 芯片、传感器、显示面板” 四大类,A 股公司在多个环节已具备全球竞争力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