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定止损和加仓条件:若未来上涨概率低于 40%,制定止损计划,比如分两次止损,每次减持 50%;若上涨概率高于 60%,可考虑在股价企稳时加仓,每次加仓不超过原有仓位的 20%。
执行计划并跟踪:按照设定的条件执行,同时密切跟踪公司动态和市场走势,若情况发生变化,及时调整计划。
这种方法能让你基于未来概率做出决策,克服损失厌恶,避免因侥幸心理而错失止损或加仓机会。
场景三:持仓个股股价远低于买入价时
当你持有的股票股价远低于买入价,比如买入价 20 元,当前价 12 元,很容易受锚定效应影响,总想着等回到买入价再卖。
运用方法步骤:
计算股票的合理估值:通过市盈率、市净率等指标,结合行业平均水平,计算出股票的合理估值,假设该股票合理估值为 15 元。
对比当前股价与合理估值:当前价 12 元低于合理估值 15 元,说明股票被低估。
分析股价低于买入价的原因:是市场情绪导致,还是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。若只是市场情绪影响,公司基本面未变,可考虑加仓;若公司基本面恶化,合理估值下调,应考虑止损。
制定操作计划:若决定加仓,可在股价下跌到关键支撑位时进行,每次加仓不超过原有仓位的 30%;若决定止损,可在股价跌破关键支撑位时执行。
通过关注股票的合理估值和未来价值,能摆脱锚定效应的影响,做出更理性的调整决策。
场景四:市场出现热门板块时
当市场出现热门板块,比如人工智能板块突然大幅上涨,很多散户会因过度自信而盲目跟风,频繁调仓买入。
运用方法步骤:
评估热门板块的持续性:分析板块上涨的原因,是政策驱动、业绩爆发还是概念炒作,判断其持续时间。
设定调仓比例: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,设定投入热门板块的资金比例,不超过组合的 30%。
选择板块内优质个股:在热门板块中,选择业绩优良、估值合理、有核心竞争力的个股,不盲目买入涨幅最大的股票。
设定止盈止损:买入前设定好止盈和止损点,比如止盈 20%,止损 10%,到达点位坚决执行。
控制调仓频率:在一个月内,对热门板块的调仓不超过 2 次,避免过度交易。
通过这种方式,能约束自己的过度自信,理性参与热门板块,避免盲目跟风和频繁调仓。
实操中需注意的细节
记录操作过程和决策依据
每次调整后,详细记录操作的股票、数量、价格,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,包括参考的因素、计算的结果等。这样在后续复盘时,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否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,以及方法运用是否得当。
从小仓位开始练习
在刚开始运用这些方法时,可先从小仓位操作开始,比如用组合 10% 的资金进行调整练习。通过小仓位操作积累经验,熟悉方法的运用,再逐步扩大操作比例,降低因方法运用不当而造成的损失风险。